文學裡的都柏林圖象

 

劉森堯  聯合報

 

喬伊斯:《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出版於1904年,是喬伊斯年輕時代的一本習作,也是他最平易近人的一本作品,算得上是一本短篇小說精品,也稱得上是二十世紀英語世界中一本上乘的散文傑作。喬伊斯顛覆了傳統小說的寫法,沒什麼特別吸引人的故事,他只寫出平凡人物在生活中由於某樁事物的經驗所喚發的對生命的深刻感受,這個現象因而形成為這本集子一個著名的共同中心主題──我們稱之為「頓悟」(epiphany)。

 

書中收集了十五個短篇小說,全都以都柏林為背景,描寫二十世紀初之際發生在這個城市的一些平凡人物的小故事,喬伊斯以冷靜客觀筆調寫出他們的情感生活,透露著他們簡單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然後頓悟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哀事實。頓悟是人生智慧的啟蒙,唯有透過頓悟方式,我們才能更真確認識人生並接受人生,然後活得更好更自在。

 

這本集子可以看成是喬伊斯未來著名大作《尤利西斯》的前篇,換句話說,不管是有關都柏林這個城市的描寫,或是有關這個城市居民的刻畫,甚至寫作風格的展現,《尤利西斯》都可以看成是《都柏林人》的續篇,特別是《都柏林人》中最後壓軸的一篇〈死者〉,已經充分顯露喬伊斯細膩而獨特的英文文體,以及著名的意識流內心獨白風格,這些特點都在《尤利西斯》之中充分加以發揚光大,成為現代主義最突出的一本代表傑作。

 

1983年,美國好萊塢老牌導演赫斯頓曾把〈死者〉拍成電影,其實這篇小說並不適合電影,因為其中缺乏具體有趣之故事情節,全篇僅描寫一場聖誕晚宴過程,其中又充滿許多冗長乏味的有關愛爾蘭宗教和政治的辯論,唯小說末尾由於一首民謠之演唱喚起女主角對已逝愛人的懷念,這是整篇故事的高潮,而丈夫的一段內心獨白恰好為這個高潮畫下句點:妻子年輕時曾經有過一段這麼刻骨銘心的愛情,自己卻從來不知道,今後該如何繼續面對兩人之間的關係呢?要繼續用崇拜的眼光看她嗎?

 

從史威夫特到貝克特

 

愛爾蘭向來盛產文學作家,有幾位英語文學的名家,比如史威夫特、蕭伯納、王爾德,或甚至貝克特,我們會錯以為是英國人,事實上他們都是道地的愛爾蘭人。愛爾蘭的歷史文化向來和英國糾纏不清,他們自從1920年代脫離英國獨立以來,一直在尋求文化和語言的獨立,他們制定愛爾蘭語為官方國語,並且不遺餘力提倡自己的凱爾特文化,但近一百年來成效始終不彰,英語還是大家日常生活用語,絕大多數作家還是使用英語創作,像葉慈那樣大力提倡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人,一樣必須用英語寫詩而成為二十世紀英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他甚至幾乎不懂自己的民族語言。

 

史威夫特的祖先是英國人,但他出生於都柏林,而且在那裡受教育,他始終以愛爾蘭人自居。他前半生在英國尋求發展,周旋於達官顯貴之間,下半輩子回到都柏林,積極為愛爾蘭人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並在那裡寫出他畢生的曠世傑作《格列佛遊記》。二十世紀德國著名小說家波爾曾於1950年代攜家帶眷旅遊愛爾蘭,事後寫成膾炙人口的《愛爾蘭之旅》一書,書中特別記載他來到都柏林之後,如何以仰慕之情在史威夫特的墓園留連忘返,因為這是一位令他無比景仰的文學前輩。

 

在過去一百年來,愛爾蘭一共出產了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們分別是:詩人葉慈(1923)、劇作家蕭伯納(1925)、小說家兼劇作家貝克特(1969),以及最近的詩人悉尼(1995)。以幅員和人口比率而言,可看出愛爾蘭在文學方面的傲人成就,顯然這是一個善於用文學表達感情的民族,要認識愛爾蘭,先從讀他們的文學開始。

arrow
arrow

    網路艦長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