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人馬拉美 是相當有意思的一位詩人

法文叫作Stephane Mallarme 生於1842年 1898年56歲時去世
雖然活的不長 不過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講到法國詩邁向世界第一的象徵派 他的名字往往名列前三
(波特萊爾 韓波 馬拉美) 波特萊爾開創象徵派詩風之後
韓波 魏倫 馬拉美這3位被認為是波特萊爾3個可能發展的實現
(誰這樣認為呢? 象徵派最後的大師 梵樂希)
馬拉美繼承發展的是型式 純粹 與完美的技巧 換句話說
他的詩容易引發的批評就是“做作刻意 不食人間煙火”
因為雕琢型式的關係 內容寫什麼其實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不但雕琢型式 馬拉美還追求詩的音樂性 也就是說 “純詩”
“詩”是什麼眾說紛紜 有一派人認為詩應該重音樂性
字如同音符 拍數 節如同小節 一首詩可以對應為一首歌譜
而每隔一段時間 都真的有人奉行這個想法創作

這樣講當然不失有理 但是缺點顯而易見 詩畢竟不是歌曲
曲的文法是7個音符 是節拍 詩的文法是字 是句型
兩者有本質上的差異 某些狀況下 的確可以完美的重疊
但是大多時候 這樣創作卻會變成削足適履 為符合音樂性而選字
這樣寫出來會是什麼東西 可想而知
(自己會寫東西的應該都能夠想像 選字最後會發音被牽著鼻子走
這比中國的格律和平仄更慘)

還有個基本問題 要聽音樂就聽直接聽歌就行了
幹嘛看詩還要自己經過一道感覺的翻譯轉換(視 => 聽)
這麼痛苦 往往還轉的怪怪的?

對於我自己這種不太管音的人來說 這種詩幾乎看不出什麼意義
(閱讀速度的問題 如前所述 多一道轉換時間)
更不要忽略一個關鍵 這種詩既然首重發音 不太管意義
經過翻譯以後會變成什麼德性? 更不要提發音長久下來會發生變化

所以純粹以“純詩”理念創作的這種詩 不可免的會面臨到
保存期限與傳播範圍的問題 賞味期有限 橘必化為枳 然後就被免洗掉了

話雖如此 “純詩”固然通常不可行(就像徹底以快速球投全場)
不代表沒有價值 想要每首詩都創作出品質優良的純詩 毫無可能
偶爾寫出一兩首完美的純詩 以機率而言必然會發生
(某些時候整場都投伸卡球就夠了) 這些完美佳作就是藝術珍品了

以概念來講 詩本來就有文字意義(義)和發音音樂性(音)2大主軸
(所以圖像詩是“形”囉) 純詩的發展 有利於詩的音樂性
固然不必要追求完美的音樂性 但符合音樂性 創作聽來悅耳的詩句
也是很好的策略(利用詩的發音達到效果 是門高深的藝術)

再簡單的說 形式 純粹 完美的技巧 本來就是必要的
只是不應該為了追求這些 忽略掉詩能表達的其他功能
所以深入鑽研技巧與型式的馬拉美 對後世詩人的影響力不小
只是不會像他這麼走極端 所以純詩的研究 有助於詩技巧突破與完美

炮炮詩選 馬拉美......1......音樂與詩
炮炮詩選 馬拉美......2......詩音樂化
炮炮詩選 馬拉美......3......美與現實社會
炮炮詩選 馬拉美......4......憂怨
炮炮詩選 馬拉美......5......彼生於黑暗將終歸黑暗 完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艦長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