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在台灣

hoopjunkie

前兩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若有所思的說:「沒想到 NBA 在台灣會成為一項產業」。聽到這句話,我也宛如馬英九在解嚴前夕一樣,感覺自己遭受電擊。確實,不知不覺中,NBA 在台灣已經成為一項產業,而觀賞 NBA 已 20 餘年的我,恍然不知。

距離美國十萬八千里,沒有一名球員曾進入過 NBA 的台灣,能夠發展出商品、媒體報導、球迷參與、廠商贊助等等面面俱到的產業鍊?這是事實,當然,這個事實也不僅僅發生在台灣,然而,以台灣的人口和區位,能擁有今日的「NBA 市場」,確實極為獨特。

NBA 被介紹進台灣,主要的推手為 80 年代初期的曲自立先生,幾名資深媒體記者,以及自美返台、對 NBA 產生高度興趣的學者。當時資訊缺乏,電視轉播少之又少,更無網際網路,沒有這些人的筆耕,NBA 無法在短期內引起台灣球迷的興趣。可以大膽的說,台灣應該是亞洲地區最早有人把 NBA 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的國家。

球鞋產業在 80 年代中期之後向全球擴散,大眾傳播的發達和網路的興起,終於使 NBA 在台灣成為今日的「榮景」。

在這裡應該特別強調的是,如果沒有台灣球迷對籃球的熱愛,後來的一切都不會成真。所有的亞洲籃球風氣研究都顯示,台灣和菲律賓,是亞洲地區對籃球最為瘋狂的國家。在其他國家均由足球獨占鰲頭之時,台灣的籃棒並駕齊驅,菲律賓更由籃球獨領風騷。

NBA 在台灣如果真可以被歸類為產業,那麼,它現在的情況如何,未來又將往那裡去呢?

首先由媒體來看,長期以來,NBA 在平面媒體已經霸佔主要地位,本土籃球反而落居其後。除了球迷的興趣之外,最主要也在於 NBA 的新聞多、話題和故事性豐富。在雜誌部份,以台灣市場擁有四本以上以 NBA 為報導重點的籃球雜誌,實在是超乎想像的。

電子媒體方面,多家電視台搶進 NBA 轉播的結果,造成台灣幾乎是轉播場次最多的亞洲國家之一,雖然它的收視率不見得有多好。

網路部份,台灣的體育網站經營始終難以長久,無法獲得足以發展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專業和技術難以結合,因此多半停留在半職業性質。而在 Web 2.0的影響之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媒體,儘管非全職,卻也可以是很言而有物的籃球作家。

如果以當前的趨勢來看,網際網路的科技未來可望使網路電視成為主流,台灣NBA 產業鍊中的媒體傳播一環,將受到更強烈的衝擊,必須試圖尋求改變,走出一條新路子,這和全球的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殊無二致。

特別是,台灣並沒有、也不太可能有媒體實地採訪 NBA,因此說難聽一點,大家比的也不過就是翻譯和整理外電的功力,說起來都是二手傳播。在這中間,如何去以自己的專業和觀點詮釋一個發生在千萬里之外的運動,就是生與死之間的訣竅了。

另外,如果大家注意,NBA 在台灣所設的分公司基本上是一個業務單位,它的目標仍在於營利。由於台灣廠商對搭配 NBA 的興趣是有增無減,我相信它的業績不會差。

產業中的其他「大腳」,當然就是球鞋廠商。我們甚至可以說,台灣多數的NBA 行銷活動,其實是透過這些公司在運行和發包,特別是每年夏天的大型活動和NBA球星來訪。

在 NBA 分公司和球鞋廠商之下的,就是一大串專門靠著作活動求生存的經紀、活動公司。基本上,辦活動是穩賺不賠,長年下來,這個區塊也養活了不少人。

接下來要談的,是另一個環節,也是另一回事。我常想,台灣身為極早接觸NBA 和北美籃球的市場,為什麼在籃球專業方面卻始終是這麼的「不 NBA 」?我們有的是人想要透過 NBA 撈錢,卻很少有人想要讓台灣籃運藉由和 NBA的交流,而有所提昇。

最奇怪的是,我們的孩子這麼早就接觸了 NBA,卻沒有人有決心想要去挑戰它,寧願留在家裡賺銀子、享受球迷的尖叫聲。有能力的人,也不願意促成、協助。我們只「 try 」了一下,就滿足了,去美國、NBA 訓練營晃了一圈,就自認為受到了 NBA 的美式訓練,回來台灣之後反而得了大頭症,什麼話都聽不進去了。

殊不知,能夠讓你試這麼一下的背後力量,是球鞋廠商,是想要作出業績的亞洲球探,而不真的是因為你有這麼強。畢竟,台灣從來都不是個小的籃球市場,儘管它比不上中國,但台灣的消費力和購買力夠強;如果不夠強,NBA 也不需要大費周章在此設辦公室。

但提到對岸的中國,便不由得不讓人感嘆。自從王治郅、姚明以來,無論是被動也好、主動也好,利用其廣大的籃球人力資源,大量的吸取 NBA 關注和資源。這使中國的籃球運動有著明顯提昇,也間接造福易建聯、陳江華等等後進球員。

也就是說,台灣的 NBA 產業,讓媒體很有得忙,但媒體自己卻不見得賺得到錢,真正賺到錢的,是 NBA 本身、部份的籃球作家以及活動承包商。商業部份,我們是接上了,而籃球專業部份接上了嗎?目前來看,我們的銜接度幾乎是零。

如果專業的部份不接上,那麼,這個籃球產業是空的,是一時的,也無法逃脫被邊緣化的的大趨勢。各位只要看看台灣的 NBA 轉播時程是如何跟著中國大陸走,NBA.com 的繁體中文版是如何的「中國化」,便可略知一二。

比中國更早接觸NBA的台灣,見到目前的局勢,一定不是滋味,不是嗎?但如果我們姑且擺開中國的廣大市場不談,台灣今日腳步會落在後面,不更應該責怪自己嗎?畢竟,籃球可是台灣的兩大運動之一,是民眾最常從事的運動,同時擁有最多的資源。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有球員打進 NBA,無論是灰熊、暴龍還是國王,我們就很有本錢要求自己的轉播時程。如果有一天,台灣的教練、球隊,能夠有駱驛不絕的 NBA 球探和教練、專業人士來交流,能夠有球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前進逐夢,台灣就能真正的和NBA更加接近。

也只有那一天的到來,台灣的 NBA 產業才不會空洞化,才不會是隔靴搔癢,不會是純商業的活動,而是商業和專業的緊密結合。我想說的是,直到這一天,NBA在台灣才產生出真正可長可久的意義。

(原文刊登於2007年8月號Hoop Taiwan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艦長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