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KANO看台灣人

不能輸 

台灣電影《KANO》與《軍中樂園》,是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最常提到的兩部電影,《KANO》承載了經歷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本省人,例如柯文哲家族的記憶,而《軍中樂園》則反映出像姚立明這種外省人的哀愁。

 

1949 年大時代的遷徙,200萬外省人來到有600萬本省人的台灣,他們的後代繁衍、茁壯在這個小島,雙方接觸最頻繁的地方,正是台北市,時至今日,年輕一代已少有本省、外省的界線。國民黨早已廣納本省與外省精英,不再是單純的外省黨;今天不少外省人也支持,甚至直接加入民進黨,替台灣的未來奮鬥。

 

《KANO》 的時代沒有外省人,它講的是一支融合三族:日本人、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球隊,如何力爭上游,創造奇蹟,最後功虧一簣的故事。表面上看,它是一部運動勵志電影,然而一部單純的運動電影,沒必要加入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也不必穿插太平洋戰爭的橋段,《KANO》之所以加入這些枝節,是為了建立更大的格局。

 

《KANO》 讓人思索何謂「台灣人」,它的潛台詞是:「生活在台灣,為台灣奮鬥,就是台灣人」。嘉農棒球隊在甲子園比賽,沒有人說他是大阪人或是愛媛人,而是說:「我 們是來自台灣的嘉農」。日本將台灣作為殖民地,卻有八田與一這種人才,付出創意與心血來建設台灣,難道不夠格被承認是台灣人嗎?

 

然而 《KANO》也加入戰爭殘酷的一面,暗示台灣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與大日本帝國綁在一起的台灣人,有機會打進甲子園爭光共榮,但也無法避免與日本一同捲進殘酷的太平洋戰爭;在電影之外,台灣人當年不是沒有反抗過日本統治,但任何反抗都敵不了一紙馬關條約,而日本之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人也無法拒絕。

 

台灣人一百多年來,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台灣人」的組成卻不斷變化。清朝時在台灣的漢人與原住民是台灣人,之後在台的日本人也加入台灣人的行列,後來中國來台的外省人不論願不願意,卻成了新台灣人。但台灣人的定義,我認為始終都沒有改變,只要生活在這塊土地,有心讓台灣更好的,都是台灣人,這塊土地上各種來歷不同的台灣人沒法選擇過去,但至少可以共創未來。

 

何謂台灣人,台灣人能否自己決定未來,這些問題一直存在,為了選舉,連戰與郝柏村兩位老人家提到「皇民」,無疑踩到某條紅線,引發巨大的反彈聲浪,但這類言論令人反感的,絕不該是因為「撕裂表面的和諧」,而該是因為他們仍抱持高高在上,繼承把台灣人當成「皇民」的日本殖民心態,只是殖民者從《KANO》時代的日本人,換成《軍中樂園》時代國民黨的外省人。

 

時至今日,許多台灣人體內流著本省、外省與原住民,乃至於所謂「新住民」的血液,至少也擁有共同的生活圈。省籍已成過去,階級才是現在要緊的問題,今日民主的台灣,不該有天生的統治階級,而應當人人平等,就像《KANO》裡的棒球隊,不分族群齊心奮鬥。歷史上的決賽終究是輸了,但如今的台灣,面臨更強大的敵人, 而我們台灣人沒有輸的選項。

電影心得......248.....KANO......打棒球讓他們成為台灣人

arrow
arrow

    網路艦長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