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你”擁有非常特殊的組合 導演戴立忍雖然是導演系畢業 卻一直以演員聞名 直到這第2部電影 導演身份才廣為人知
男主角陳文彬是紀錄片與短片導演 “不能沒有你”只是他第一次演戲 2人算是一起編劇 改編這個2003年被SNG轉播的真實事件 戴立忍沒有把它拍的高潮迭起 而是想完整走過一遍新聞背後的前因後果
高雄港背後 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能沒有你”講的並不是“體制吃人”那麼簡單 戴立忍以黑白表達 就是怕太過醜陋的現實 干擾一般觀眾的判斷 雖然浪費許多愛河的美景 但也蓋掉許多醜景 整部電影也沒有說誰對誰錯 事實上講對錯太膚淺 真實世界裡這對父女並沒有電影表達的這麼無知 政府單位也更難搞一些 假如照實演 “不能沒有你”會變得更衝突更狗血 但電影改編後 反而平淡許多 更多的是表達單純的希望 在體制內轉達而流失 因此逼人發瘋 簡單來講 “不能沒有你”是希望讓你看了後去思考 而不是變憤青
龐大 分工明確(但責任劃分不明確)的政府 與小人物父女是明顯的對比 爸爸是位無照潛水員 前後共有3場潛水戲 每一場都有重大意義 第一場 我們看到那根運輸空氣的管子 等於潛水員的生命線 如此脆弱 一有閃失就會要人命 而爸爸甚至缺乏這份工作相關的知識 第二場 發生在社會局介入 隨時會來把女兒帶走的狀況下 李武雄往上看 矇矓的水面上 竟然真的看見了女兒虛幻的影子 第三場 沒了女兒看顧的李武雄無法避免災難 因此重傷住院
龐大的政府機器 為了維持運作 擁有非常多分工部門各司其職 然而對於單純的個人來講 一件想來簡單的事 還要在各部門跑來跑去 加上不見得每個公務員都態度良好 熱心處理 或回到根本的關鍵 很多規定根本就不是為了“便民” 而是為了“便於役民(管理)” 在此之下 會讓社經教育程度極差的主角爆走 也是機率上的必然
“不能沒有你”主要想表達的 就是機器與人的無法溝通 統治階級與市井小民的溝通不良 就我看來 “不能沒有你”中的政府官員 沒有一位有犯錯 除了不是太主動之外 就連最基本的態度問題都不太有 而缺乏知識的父親 除了笨以外 也很難說有犯什麼錯
事實上“不能沒有你”本來就沒有要講對錯 該思考的主要有2點 第一 國家機器可以再便民一些嗎? 第二 為什麼這位爸爸 會笨到在現代社會中如此無力? 背後的原因大概是環境與教育 爸爸可能也是意識到這點 所以拼命的想讓女兒上學 又不想和她分開 所以才會反應過度 最後造成悲劇
也許對法律制定者來講 想法要更便民一點 父女居住的廢棄倉庫 本身就很有象徵意義 我們在路邊常常可以見到這類地方 對一般人來說 即使經過也不會多瞧它一眼 換句話說 “在那裡卻看不見在那裡” 這對社會邊緣的父女也是一樣 他們平時在社會上可說是不存在 只有要去跳天橋時 一下全台灣都在關心 對這種人 當然不能以常規衡量 更多同理心與同情心 絕對是必要的 但千萬別帶著上位者的傲慢
觀光客的視角 看不見的父女
“不能沒有你”的攝影極佳 完全沒有浪費優美的地景 不論拍天然美景 社會底層 或是辦公衙門 透過構圖 角度與攝影機運動 都能傳達出景外之意 3場水下攝影更是很有象徵力道 攝影大概和“囧男孩”同等級 樂勝“海角七號”
4星評鑑法 盡量客觀 刻意壓抑的寫實傑作 “不能沒有你”給予3星 80分
以上是就電影論電影 以台灣現實的狀況 要笨到像李武雄的等級 怎麼想都不太可能 7歲大之前會跟政府打交道的機會 絕對不只上學而已 沒戶口總要打疫苗 不能上學 難道就可以打疫苗?
實際上電影與新聞比對 戴陳2人是故意把爸爸變更笨 政府也變得更和善 刻意淡化衝突 減低狗血 方便劇情集中 這告訴我們 就算是寫實電影 認真想想細節 也會發現這種事在現實世界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以下為戴立忍導演的話:
"本片根據2003年的真實事件改編。當這對父女站在天橋上的那一刻,超過六個電視台實況轉播,過程長達二十分鐘。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份媒體後續報導,更別提關注這對父女試圖彰顯的社會議題。
對於這個題材該如何呈現,我不斷嘗試與思考,但找不到屬於它的色彩,因此選擇使用最簡約的黑白色調來拍攝。或許因為這樣而失去了它的市場性,但我希望看了這部影片的觀眾,能因此擁有更大的空間來找到屬於這部影片的色彩。"
這個年代 恐怕真的沒什麼電影是寫實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