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考克是影史第一的驚悚大師,開創許多電影敘事與表達的方法,現代電影幾乎全受到他的觀念影響,“驚魂記”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儘管奧斯卡獎一直刻意忽略這位看似通俗,商業討好,缺乏內涵的導演,但後來大批新的電影理論認為,希區考克並不只賣弄驚悚這麼膚淺,他的作品充滿心理分析的內涵,遠超乎表面上的單純,經過影評與時光加持後,現在希區考克的大師地位,已經毋庸置疑
“驚魂記”充滿討好觀眾的商業元素,除了劇本懸疑驚悚,引人好奇外,一開始就安排一段床上肉搏,小兩口kiss kiss,之後才進入主線,先吸引觀眾眼球再說,中間瑪麗昂洗澡時被亂刀殺害,為什麼是“洗澡時”?一來洗澡時是人類最脆弱的時候,缺乏防備,二來當然是畫面好看,沒穿衣服的女生被亂刀砍死,滿足觀眾嗜血與獵奇的愛好,所以成了經典段落。
“驚魂記”分2部分,前半是瑪麗昂拿錢遠走高飛,不斷掙扎於怕被逮到,和良心不安當中,所以公路警察和旅館老闆貝茲才讓她草木皆兵,瑪麗昂與貝茲對話後,決定明天把錢還回去,這時觀眾的焦點,還是繼續一直擺在瑪麗昂身上,貝茲頂多被當陪襯,然而等到瑪麗昂被害,觀眾這才發現,之前對話大有玄機,貝茲其實不是配角,而是接下來的主角!
“驚魂記”後半,就是瑪麗昂的姐姐莉拉,男朋友山姆,以及偵探3人,輪流調查貝茲的過程。這時觀眾已經知道貝茲的媽媽殺了人,也知道貝茲沒有拿走錢,等到偵探被幹掉,觀眾又由警長得知新的爆點,貝茲的媽媽10年前就死了!,之前觀眾已知貝茲媽媽“怪怪的” ,所以觀眾正常的推論是,貝茲媽媽其實沒死,10年前大概另有隱情。
假如這樣大家都猜得到,“驚魂記”今天早就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了。“驚魂記”來了個“大逆轉結局”,貝茲媽媽真的死了,還是被貝茲殺死的,貝茲之後人格分裂,有時是貝茲,有時是媽媽,這才是“驚魂記”的最大成就,好的驚悚劇本,不能只滿足於過程中嚇人,還要結局大逆轉,這就是“驚魂記”成功的地方,然而“驚魂記”還不只如此。
"驚魂記”另一大成就是心理分析,貝茲的戀母情節,弒母後的轉變,日常生活所做所為,也就是最後心理醫生的分析,他說一切真相都是貝茲媽媽告訴他的,本來的貝茲人格已經消失了。最後貝茲獨白,貝茲媽媽的人格抱怨,貝茲都把罪行推給她,非常詭異與驚悚的畫面,有“大逆轉結局”的型式,又有母子情仇的內涵,“驚魂記”確實經典。
“驚魂記”據說也開創電影配樂的新用法,讓配樂不只是背景旋律,而更能與情節緊密結合,帶動氣氛,這方面我不熟就不多提了。 “驚魂記”的1960年代,演技一看就知道在演戲,表演方法現在看來很假,不同年代風格的確差很多,但優秀的型式與內涵,往往能超越時代,幾乎影響整個電影史的希區考克名不虛傳,算是神級導演,甚至是神中之神。
4星評鑑法 “驚魂記”給予4星 95分
(替這種經典電影打分數,實在很奇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