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ion To Mars 火星任務
Brain De Palma 布萊恩.迪.帕瑪2000年的太空寫實科幻片
Gary Sinise 蓋瑞.辛尼斯 Don Cheadle 唐.奇鐸
Tim Robbins 提姆.羅賓斯 Connie Nielsen 康妮.尼爾森主演
劇情大意:2020年人類第一次登陸火星,4名隊員失蹤,只剩指揮官葛罕可能倖存。吉姆與妻子是本來這次任務的人選,因為妻子亡故,吉姆退出任務,這回吉姆率領伍迪和泰莉夫婦,共4人前往救援。 他們在太空遇險,伍迪犧牲,剩下3人登陸找到葛罕。分析訊號發現,有段隱含DNA訊息的節奏,第一次探險隊給了錯誤的回應,引發防禦反應,這次他們給了正確的回應,岩石後敞開一道門。進入的3人發現,數億年前火星被隕石擊中,火星人向宇宙逃離,臨走前把DNA丟進地球,留下一艘太空船,現在DNA演化出的人類終於來訪,吉姆接受邀請,坐上太空船奔向宇宙。
一部不知所云,導演和編劇完全不懂什麼叫演化和遺傳學的大笑話。
衝著《火星任務》劣評如潮,卻又很被法國《電影筆記》吹捧才會看,看到一半大概就知道整部電影的水準。講好聽是窮人版的《2001太空漫遊》,實際上是三級貧戶版《太空漫遊》。全片概念幾乎完全抄襲太空漫遊系列,包括全部4本小說《2001》、《2010》、《2067》和《3001》。
那麼就先講講《Space Odsessy 太空漫遊》系列,4本小說寫了什麼。
《2001》講人類發現神奇智慧體,去木星調查,半路人工智慧叛變。
《2010》講中美太空競賽,中國人不小心發現木星衛星上有生命,木星爆炸。
《2067》講人類闖入木星(已變太陽二號)禁區的衛星,發現有新的生命。
《3001》講智慧體決定毀滅地球,人類解決危機。
《火星任務》不過把其中外星智慧體啟發智慧生命,人類冒險觀察的主線,很快交待一遍,原創方面卻爛透了(據說是導演特色);概念更是徹底的低劣,就算我不喜歡《太空漫遊》系列的哲學觀,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偉大的作品,可是看看《火星任務》講什麼?
《火星任務》講的是,火星被隕石打中,火星人全面移民宇宙,又丟了DNA到地球,引發地球生命演化,為了有一天能讓地球人來相認,所以搞了道DNA立體結構的密碼。
《太空漫遊》講的是,外星人送給地球一個資訊立方體,啟發猿人的智慧,在木星也用了一次,但只誘導出無高級意識的氣態生命體,所以把木星炸掉變太陽2號,改為扶植木星衛星上的固態生命體。
《太空漫遊》意識形態雖然討厭,卻較為符合演化的狀態與科學,克拉克的設定是,智慧生命最後走向無實體的精神存在,而各星球生物,有些有潛力長出智慧,有些註定太低等,就像園丁在培育花卉,把不漂亮的拔掉,全力培養漂亮的,所以智慧體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協助未開化生物智慧的啟發。
注意最重要的差別,演化是隨機無方向的,克拉克假設最終演化是無實體,是因為「已經有了」無實體外星智慧,想培養出類似他們的智慧生命體,所以他們挑了看起來跟他們小時候很像的猿人,相當於我們的「人擇」。
《火星任務》呢?隨手扔了一段DNA,沒錯,DNA是地球生命的起源,DNA這麼複雜的結構能誕生,是史上最大的奇蹟,然後?魚類變爬蟲類,變哺乳類,變人類,這根本是隨機現象,把地球環境設定完全一樣的初始條件,絕對不可能跑出一樣的演化史。《火星任務》倒果為因,完全違反「演化隨機、無方向性」的狀況,是無知至極的科學大外行。
再說拿染色體數目當密碼好了,《火星任務》製作團隊根本是大笑話,DNA只有基本的ATCG和蛋白質編碼是不同生物互通,各種生物的染色體數目卻不會一樣, 染色體大小,基因組規模也不會一樣。廢話,幾億年演化下來,怎麼可能一樣。
《火星任務》把DNA立體結構換成音樂節奏的編碼,更是讓人笑到打滾,迪.帕瑪老爹,那是畫給人看的DNA模型示意圖,你體內的DNA不是真的長那樣!搞笑也要有個限度,航海家號帶了什麼訊息給外星人,讓他們了解地球人?那可是1970年代的事,2000年的電影,真是笑笑笑笑死人了。
徹底錯誤的科學內涵,飾以看似深奧的虛無哲學,是最令人看不起的東西。請來NASA一堆太空科學家,也不會找個學生物的問一下,科幻的極致墮落。
Brian De Palma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