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萊安娜之歌”讓馬丁爺爺得到第一個雨果獎。
劇情大意,2位心靈感應者,羅伯與萊安娜,前往外星球的錫金城,錫金文明已經存在1萬4千年,高度和平,少有暴力,社會卻缺乏改變。錫金人信奉一種奇特的宗教,信徒自願在年老後,被寄生蟲格里斯加吃掉,連前來此地的人類也有人跟著信了教,當局因此派人來調查錫金宗教。
萊安娜是強大的心靈感應者,她發現被寄生蟲附著的人,心靈充滿了喜樂滿足,每個被寄生者間共享彼此無盡的快樂,這點羅伯也感覺到,卻充滿懷疑,萊安娜告訴羅伯,普通人用言語溝通,當中充滿了隔閡與誤解,他們有幸作為心感者,比普通人更能互相了解,但與這些被寄生者一比,彼此了解的程度,不過和普通人一樣微不足道。
羅伯探查內有巨大格里斯加的洞穴時,感到強大的心靈吸引力,因此失控昏迷,隨後萊安娜失蹤了。羅伯的夢中,萊安娜告訴他,她已經準備好和格里斯加結合,永遠共享愛與愉悅,她邀請羅伯一起加入,羅伯拒絕,隨即離開了錫金。
這個1975年的故事,是“集體”與“個體”的辯證,錫金人看似瘋狂,自殺殉教率100%,為的卻是集體心智的極致幸福,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導致文明停頓了1萬4千年,而且勢必將永遠停止發展,人類彼此間都是孤獨的,多樣差異性卻讓人類有了無限可能。
馬丁沒有明確定論 “集體”或是“個體”哪種生活比較好,表面上看,可能“集體”還占了上風,考量到寫作年代,這其實難得一見,因為冷戰年代,共產黨是集體,美帝是獨立個體,因此多數作品,自然而然會流露出“獨立個體是好,集體思想是壞”的價值觀,例如海萊恩“星艦戰將”集體心智的蟲族就是王八蛋,活該被人類消滅;要到卡德“Ender’s Game 戰爭遊戲”的年代,才有“集體只是不一樣”的反思;在“星艦迷航記:銀河飛龍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裡,也有集體心智的星聯大敵博格人,直到現在的“Avatar 阿凡達”,集體心智甚至變成超級大好事。“萊安娜之歌”卻跳脫了這層思想框架,專注在意識本質的層次。
Starship Troopers星艦戰將......海萊恩幻想的軍事烏托邦
“萊安娜之歌”講到孤獨,渴望互相了解,以及心靈一體(兩顆契合如一的心……),實在看起來很不科幻,有夠“倪匡”,只是27歲時的小馬丁,就已經展現出高超的思想深度與文筆技巧,看著這個帶有一絲恐怖色彩的故事,讀者不禁會自動選邊站,順便聯想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人類補完計畫”這些後來類似主題的作品,或是克拉克的“童年末日”這種,事件類似,意義卻截然不同的名作。
馬丁是超級浪漫,文學基礎又很深厚的作家,“萊安娜之歌”當中占有畫龍點睛地位的是一首詩,英國詩人Matthew Arnold 馬修.阿諾的“Dover Beach 多佛海濱”,阿諾先生基本上是文學學者,寫詩是兼差,“多佛海濱”是他最出名的詩,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也引用這詩,雖然我覺得這詩普普通通,主要是思想而非文學,只是大作家都很愛啊。
要我選的話,願意加入集體心智共享愉悅,還是保持個體的孤獨性?是Donne當恩的“人非孤島” 或Gaiman蓋曼的“人非得是孤島”?我大概會選保持個體,是我個人的選擇,倒不是認為集體不好。
“萊安娜之歌”2位主角,男的叫Robb羅伯,女的叫Lyanna萊安娜(縮寫是Lya),2個名字後來在“冰與火之歌”都被回收利用,其中有著非常微妙的關係,這裡就點到為止。
George Martin 系列
A Song for Lya 萊安娜之歌......心靈共享的極致
The Dying of Light 光之逝......消逝滅絕的孤獨美學
Fevre Dream 熾熱之夢......浪漫 大河 吸血鬼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 五王之戰 前因 + 藍禮․拜拉席恩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 五王之戰 巴隆․葛雷喬伊 + 羅柏․史塔克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 五王之戰 史坦尼斯․拜拉席恩 + 喬佛里/托曼․拜拉席恩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A Feast for Crows群鴉盛宴 上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A Feast for Crows群鴉盛宴 下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The Winds of Winter 試閱章節翻譯 "席恩" 上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The Winds of Winter 試閱章節翻譯 "席恩" 中
A Song of Ice and Fire冰與火之歌......The Winds of Winter 試閱章節翻譯 "席恩" 下
電視筆記......6......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劇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