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Misérables 悲慘世界


Tom Hooper湯姆.霍柏2012年的音樂劇電影
Hugh Jackman休.傑克曼 Russell Crowe羅素.克洛
Anne Hathaway安.海瑟威 Amanda Seyfried亞曼達.西佛
Eddie Redmayne艾迪.雷德曼主演

“悲慘世界”的劇情,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多提了。

“悲慘世界”是100%名門正派,純正血統認證的藝術作品,小說原作是雨果的社會寫實大部頭小說,光這點就樂勝什麼“歌劇魅影”這類,原作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作品;之後改編的音樂劇大受歡迎之下,電影更是來頭驚人,一票演員都有名有姓,導演更是以前作“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揚名天下的霍柏(賺到一個奧斯卡年),要說這部電影會失敗,是不可能的任務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其實也是舞台劇改編,這兩部電影看下來,霍柏改編這類舞台劇劇本變成電影,就像李安改編小說一樣,相當得心應手,霍柏的導演與說故事手法,也受到普遍的讚譽……雖然我不怎麼喜歡。

“悲慘世界”電影失敗是不可能的,但要拍得多成功,一樣是不可能的。這個劇本很難有什麼變化,何況導演是以扎實講故事取勝的霍柏,而非以劇本變化創意成名的其他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相當精湛的佈景,轉場,一幕幕演出都十分精緻,唯一差強人意的是演員的歌聲,尤其是克洛大叔,但既然標榜現場收音這個噱頭(虧霍柏有種),這個缺點也可以在觀影時儘量忽視,只是“悲慘世界”真正的敗筆,和表演或製作水準沒有多少關係。

電影“悲慘世界”有個相當漂亮,有力的開頭,某版音樂劇裡,開頭囚犯的工作歌是在土倫監獄唱的(不知道土倫的可以查查法國地圖,這裡是拿破崙第一個成名作的發生地),就是一個普通的黑牢,電影則神來一筆,改到港口(或河口?),變成囚犯在拖一艘船,真正的關鍵,則是字幕顯示的“法國大革命20年後,波旁王朝復辟”,以及泥水中的一面國旗

然後整部電影,對這個漂亮的開場提也不再提過

“悲慘世界”主講尚萬強的一生,跨越很長的時間,而他經歷的法國歷史,簡單來說,從法國大革命推翻國王開始,就是“共和”和“帝制”不斷的短暫循環,從第一共和,再到第一帝國的拿破崙與波旁王朝,所以其實帝制是不斷復辟,又被推翻,復辟根本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電影既然特別標明是“法國大革命”的20年後,“波旁王朝復辟”,代表霍柏有意喚起(有歷史感的)觀眾,聯想法國大革命對於民主與自由的追尋之心,以和電影中的“六月革命”作聯結……然後有聯結到什麼嗎?

“悲慘世界”到底要講什麼議題?身為大部頭小說,多線多議題,是基本要求,改編的音樂劇碰觸的議題,也有好幾個,主要包括尚萬強的“宗教”情懷,重生與贖罪,馬利斯與柯塞特的“愛情”,六月革命的“社會”關懷。以上那段歷史教學,全部都跟“社會”有關,遺憾的是,霍柏空拍出了革命的過程,甚至開場那面旗幟,都點出了革命的象徵,卻沒有真正抓到革命與社會運動的真義,搞的革命跟鬧劇一樣,只見一堆憤青在唱歌自爽,“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結果實際上根本沒人在唱歌,搞到革命失敗憤青死光光。

因為“社會”這塊的空虛,導致“愛情”和“宗教”的表達,失去不少力道。“悲慘世界”電影的“愛情”這塊,基本上是個笑話,音樂劇只要唱唱歌就可以解決這問題,但電影兩人只是在街上互看一眼,就變成靈魂伴侶,這姑且算是音樂劇劇本的原罪好了(愛波寧倒是比較有說服力);“愛情”與“社會”的聯結,則是馬利斯版的“紅與黑”憤青的紅是鮮血,黑是暴政;戀人的紅是得到愛情,黑是失去愛情,這段大概是整部電影,少數真正別出心裁,有意思的橋段,可惜憤青很快就壓制戀人,但是為什麼鬧劇級的社會革命,可以壓倒愛情,這就是劇本設定了。

“社會”和“宗教”又有什麼關係?這可能才是“悲慘世界”真正想講的內涵。社會牽涉的是“物質”,宗教牽涉的則是“精神”,現實的物質世界,革命失敗陣亡,或是在醫院病死都沒有關係,只要有宗教情懷,在精神世界當然可以反敗為勝,得到救贖,所以尚萬強死後,被芳婷帶到精神世界的街壘,一堆現實世界的loser在唱歌自high,就是必然的畫面,雖然那個歌詞很激勵人心,但現實上,六月革命沒人鳥就是沒人鳥,失敗就是失敗。

巴黎是個有著深厚革命傳統的城市,法國大革命當然是巨大的成功,最後還把國王砍了頭,後來幾次革命,有成功有失敗,但成功的效果通常非常輝煌,而且巴黎人民有時發動革命的時機,簡直到了無情的境界,像是普法戰爭,本來一直被法蘭西壓制的普魯士軍隊,在多年勵精圖治的有備而來之下,痛宰經驗值多出數倍的法軍(有興趣的可以參見(老)毛奇的歷史),把當時的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圍困在要塞裡,此時後方的巴黎人民,想的完全不是組織援軍,救出國王,反而是發動革命,趁機推翻無能打敗仗的國王,這才是正港法蘭西的革命精神,可疑了霍柏開場的神來一旗,後面完全浪費掉了。

話說回來,雖然霍柏的電影批判力道薄弱,劇情冗長,仍然滿足了把音樂劇電影寫實化的頭號目標,幾個演員有頭有臉,有名有姓,就算歌唱的零零落落也有藉口(演技取勝),而且有些人的批評太自作聰明,竟大言不慚講出“整部電影沒一首歌好聽”這種話,要知道,演愛波寧的演員,之前就在音樂劇演同一個角色,雖說主要只有一首歌,但至少是一首歌,電影和音樂劇有著相同水準。

“悲慘世界”終究是尚萬強的電影,只是好幾個配角非常搶戲,例如克洛大叔演的賈維,震撼世界的悲慘歌聲,是爛的搶戲(馬利斯算是醜的搶戲?);安.海瑟威的芳婷則是全片最佳的表演者,大概是全片最大的亮點(另一個是主教),可惜主教和芳婷都只出現在電影的前3分之1,所以,在電視上看到這片,等芳婷去世後,就可以轉台了?

另一個對演員的不滿,是旅館夫妻檔,確實,卡特和柯恩兩位演員,是能演這類怪角色,能找到的最大牌了(不算強尼.戴普的話,別忘記他們3位一起演過另一部音樂劇瘋狂理髮師”)。“Master of the house”是電影前半
被沉重嚴肅籠罩下第一帖歡笑調劑,隨便給誰唱效果都不會差太多,但我們細看旅館太太的歌詞,卡特太太唱著“我曾夢想嫁給一個王子,但上帝,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妳不是就和一個王子演夫妻嗎?XDDDDDDDDDDDDDDD!妳去勾搭的軍官,完全沒有妳老公帥啊!!!這就是按名氣找演員最大的缺點,本來又醜又老的搞笑老闆,變成又帥又年輕的搞怪店主,畫面整個不搭。

 

電影心得......57......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


4星評鑑法 視覺華麗,內涵缺乏 “悲慘世界”給予2星 70分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網路艦長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