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法國人不這麼想 有人批評 愛森斯坦發明定義了蒙太奇後 “帶著燈籠找蒙太奇” 看到什麼都是蒙太奇 前面舉的例子是他說的通的 當然有些是他說不通的 太過牽強 為蒙太奇蒙太奇
除此之外 1920年代開始蒙太奇大行其道 雖然開創了電影藝術 一味強調蒙太奇 變成電影非得蒙太奇 不蒙太奇就不是電影 這限制了電影的發展 而帶頭開始對蒙太奇反攻的 是電影祖國 法國
1960年代 法國人Andre Bazin 巴贊 受到法國長期以來寫實主義傳統的影響 解釋一下 法國文學幾百年來 一直人才代代出 從詩人洪薩 夏多布里昂 小說巨人傳開始 到偉大小說家兼浪漫派詩人雨果 及他那一輩的浪漫派 接著是象徵派的詩人們 同時存在的 是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們 雨果 福樓拜 巴爾扎克 這些寫實主義的巨匠 因此法國文學中 寫實成了傳統 偉大的傳統 根深柢固在法國人心中
離題感慨一下 福樓拜最偉大的作品“包法利夫人” 當初出來時被告上法院 後來的判決結果 如同左拉的德萊佛事件一樣 勝訴(有關本事件請自行搜尋“左拉”) 這判決大大影響了之後法國文學 文學能在不受限的環境下自由發展 才有源源不絕的成就 所以我反對李家同的某些論點 尤其他對色情與管制的看法 好了 離題2段 夠了
電影蒙太奇過度 看在很多寫實深根心中的法國人眼裡 實在不是滋味 他們提倡“不修飾電影” 百分之百寫實 不加會失真的剪接雕琢 也就是多運用長拍long take 大片段的剪接 例如侯孝賢戲夢人生裡 one scene one cut 這就是50 60年代法國開始的顛覆運動 藉由長拍不剪接 表達完整現實世界的概念
這裡就要說到偉大的台灣導演了 本來我一直不對他們抱什麼好感 專拍一些沒人看得懂的東西 有什麼意義嗎?聽完後我發現是我太小看電影藝術了 難怪他們能被稱為大師 愛森斯坦發展出蒙太奇剪接藝術 他們卻反其道而行 回歸電影最純的本質 這是最高級藝術的展示 聽說在歐洲 他們真的被當成大師對待 新電影一出 馬上就有分析頭版報導
他們的重要性 從一件事看得出來 1996年台海危機時 歐洲許多媒體以頭版 頭條大幅報導 包括法國 北歐一些國家 李登輝的頭都登在頭版 因為對他們來說 台灣是世界電影藝術的重鎮 台灣打仗對電影藝術傷害很大 聽說最誇張的是 法國國會還特別討論要不要“派軍隊”來台灣海峽支援作戰 天啊 這件事可以反映出1990年代台灣電影在歐洲的盛況 台灣給歐洲人的印象 就是“全世界最勇猛的觀光客消費能力”($) 與“全世界最先進前衛的電影藝術”(文化)
蔡明亮 侯孝賢的電影 對歐洲很多地方來說 比奧斯卡獎加持的電影 吸引力更大 某個人口幾萬的小鎮 放映台灣電影的時候 場場大爆滿 萬人空巷 而當時奧斯卡獎最佳影片"英倫情人" 只有“3個”觀眾(劉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可見歐洲觀眾對台灣電影的喜愛 但台灣好像很多連電影院都不肯上映……
說實話 我也是一部都沒看過 現在知道怎麼看電影後 應該接受度好多了 長拍一定會沉悶 難看 所以不容易欣賞 動作片之所以精彩 精彩的不是動作 是動作的剪接 要是連續一個角度一個距離連拍30分鐘 那這還能看嗎?(變跆拳道轉播? 但是轉播還是有剪接) 但這才是最寫實的人生真相
向偉大的台灣導演致敬……
劉森堯系列
有意義的電影講座 ~ 下 ......法國寫實主義與偉大的台灣導演......值得法國軍隊
世界中唯一僅有的劉森堯演講愛情......上......愛情本質
留言列表